6月至今股价涨幅34.33% 立项14年活性生物骨走到上市关口,正海生物新增集采缓冲带?

广告位

  每经记者 林姿辰   今日(6月20日)盘中,正海生物(SZ300653,股价54.35元,市值97.83…

  每经记者 林姿辰

  今日(6月20日)盘中,正海生物(SZ300653,股价54.35元,市值97.83亿元)股价创出55.55元的历史新高,较年初增长近50%;6月1日至今,公司股价涨幅达到34%以上。

  小小的活性生物骨,是点燃市场投资热情的引线。近日,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更新了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的审评状态,药理毒理、临床、药学、统计4灯全灭意味着该药物审评流程已全部走完,审评意见即将做出。

  对于这款从2008年起立项的项目,不仅正海生物在此前交流中多次表露信心,市场也认为其对标国际骨科龙头美敦力产品但效果更优,可以颠覆传统骨修复“金标准”,潜在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而这对于主营业务经受集采洗礼的正海生物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

  临床用途定位于“骨缺损”立项14年后才走到上市关

  据正海生物年报介绍,活性生物骨属于“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是公司第一款“非单一医疗器械产品”,其构成包括医疗器械和药品两部分。

  从作用机理上看,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是在具有天然骨组织孔隙结构的骨支架材料上,添加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二者结合形成具有诱导活性的骨支架材料。

  相比同类或类似产品,活性生物骨具有天然的结构、适宜的孔径和孔隙率,利于细胞和血管长入;BMP-2所具有的与胶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可以保持其在损伤部位的高浓度而不随体液扩散。

活性生物骨的简要工艺路径及修复原理示意 图片来源:正海生物2019年年报

  在临床应用上,活性生物骨属于骨科植入物的一个细分方向,其具体用途体现在骨科相关临床用途中的“骨缺损”方面。而正海生物的该产品预期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等病症的治疗”,具体适用范围以最终批复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的研发进程耗时十几年,很大程度上受其“药械组合产品”的定位影响。

  活性生物骨研发进程 图片来源:正海生物2020年年报

  根据正海生物2021年3月1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活性生物骨研发工作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项目研发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创新性”,公司和各方专家对其安全有效性的把握十分严谨;第二是产品本身比较复杂,“药械组合产品”的审评工作需要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与药品审评中心联合开展,两方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比较多元化,开展的资料补充比较复杂,涉及的安全性评价、毒性评价等相关验证耗时长。

  此外,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对工作的推进有所影响。

  从另一角度看,活性生物骨在“骨缺损”方面的应用前景让活性生物骨成为正海生物近年来的研发重点和投资热点。

  今年1月24日,正海生物总经理沙树壮在公司年度总会上评论2022年各项工作时表示,要全力以赴保障活性生物骨的取证;3月10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正海生物方面表示活性生物骨预期用于骨缺损、骨坏死、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等病症的治疗,存量和增量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此外,公司还表示该产品相关转产的人员、设备、管理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顺利获批后,公司将迅速开展转产验证和获取生产许可证等工作。

  而正海生物的股价涨幅也与生物活性骨的获批进展保持一致:今年5月,公司股价涨幅为12.39%,走出3月、4月股价下跌阴霾;6月至今,公司股价涨幅达到34%以上。

  国内市场渗透率低 短期市场空间超10亿元

  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上市在即,也意味着首个国产活性生物骨即将诞生。

  从全球市场看,根据华西证券5月11日的研报,活性生物骨在欧美应用相对较早,国外市场规模超过20亿美元,主要由美敦力的Infuse Bone、史赛克的OP-1Implant、OP-1Putty、Osigraft占据。其中美敦力的Infuse Bone同样含有BMP-2,于2022年获批上市,上市后销售峰值迅速达到10亿美元,全球市占率超50%。

  但是,Infuse Bone也曾因BMP-2浓度过高而暗藏临床风险。根据美国观察报刊“今日医学要闻”分析FDA数据发现,超6500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研究指出与Infuse有关,通常使用这款脊柱植骨替代材料致使其骨细胞过度增生,环绕脊柱造成神经压迫。

  目前,美敦力和史赛克的产品均未在CFDA提交注册申请,而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通过基因工程增强了BMP-2和截体的结合力,显著减少BMP-2的用量,克服了异位骨生成等并发症的副作用。

  而国内骨缺损手术渗透率不足,为正海生物的活性生物骨提供施展空间。

  根据南方所统计,在我国每年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超过600万人,其中约有2/3患者需要进行植骨治疗,需求人数约为400万人。而我国实际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仅约为133万例/年。国内诊疗需求尚未被满足。

国内骨修复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片来源:华西证券研报

  同时,国内骨缺损修复手术中使用材料亟待更新。

  目前骨修复材料一般有自体骨、异体骨和传统人工骨等植入材料,与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特征比较,几大类产品均有不足之处。

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特征 图片来源:奥精医疗招股说明书

  以使用较多的自体骨为例,其虽然无排斥反应,被视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但骨量有限且存在二次伤害以及潜在取骨并发症风险。因此,我国自体骨的临床使用率已由2017年的81.25%下降至2017年的62%,但较2017年美国自体骨45.51%的使用率仍然偏高。

  而根据2016年发表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的《含rh BMP-2活性生物骨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含rh BMP-2活性生物骨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和修复骨缺损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根据信达证券3月31日的研报,参考美国人工骨使用数据,假设中国采用人工骨的患者数量达到需求量50%,在当下即可对应200万台手术量,假设公司产品平均单次使用价格为2000元/台。假设公司产品占有50%市场份额,渠道环节毛利率50%,则正海生物产品出厂端对应潜在短期内市场空间约为10亿/年。

  主营业务面临带量采购压力 生物活性骨或成缓冲带

  作为一家立足于再生医学领域的医疗器械企业,正海生物的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产、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5款高值耗材上市,除了外科用填塞海绵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骨修复材料和皮肤修复膜均属于第三类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

  年报显示,口腔修复膜和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202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2亿元和1.58亿元,构成正海生物2021年超8成的收入来源。此外,公司各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在去年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其他产品的同比增长率高达173.59%。

正海生物2021年营业收入构成 图片来源:公司年报

  亮眼的业绩获益于疫情的减缓,但理想的集采竞标价格同样功不可没。

  2020年至今,江苏、山东、福建、河南、河北合计5个省份都针对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开展了带量采购工作,正海生物的相关产品以中位线水平的中标价格在5个省份成功中标,成为同类中唯一在所有省级带量采购项目均中标的产品,使公司没有在市场“洗牌”中失去占有率优势。

  不过,正海生物面对集采的态度仍较为谨慎,称“(此前集采)未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明显压力,但不排除未来因为带量采购范围扩大而对公司业绩带来影响”,并指出“2022年,种植牙集采,很有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铺开”,而占正海生物总收入近半数的口腔修复膜,主要用于颌面外科和种植牙领域。

  信达证券认为,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产品注册壁垒较高,在短期内难有竞品。集采与按病种收费等改革对原有的耗材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活性生物骨上市后作为临床意义显著专利产品,在价格端与学术推广端均有优势,因此预计产品在上市后迅速放量。

  换言之,如果活性生物骨能如期获批上市,就意味着正海生物在应对带量采购压力时增添了一条缓冲带。

  除了开拓新产品,正海生物也开始基于自身在口腔科的渠道优势和营销能力另谋收入。去年5月,正海生物与江苏创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英医疗”)签署了《产品经销协议》,成为后者种植体产品的全国民营渠道代理,截至2021年末,公司代理的种植体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22个省份,实现销售额约400万元。

  6月20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正海生物证券事务部,对方表示公司活性生物骨产品的审评审批正在正常进行,暂时不接受相关采访。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