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费天元 王彭上海证券报
伊朗突发!“10死50伤”
综合美联社和伊朗电视台消息,伊朗急救部门发言人称,当地时间8日,伊朗东部一客运列车脱轨,造成10人死亡,50人受伤。
泽连斯基:乌克兰将暂停出口天然气和煤炭以满足国内供应
当地时间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发表视频讲话时称,今年乌克兰将遭遇自独立以来形势最复杂的一个冬季。为了做好供暖准备,乌克兰将暂停出口天然气和煤炭,以满足国内供应。不过,他没有说明将何时停止出口。
近十股早盘涨停,全都来自这个新爆点!周期股再掀波澜,又有千亿市值龙头刷新历史新高
今日早盘,A股市场继续维持整理,三大股指午间休市前出现回落。煤炭、电力等周期板块延续升势,带动沪深两市主板相对抗跌。成长股依旧分化,宁德时代早盘遭遇深度调整,拖累创业板指表现落后。
A股市场主要股指早盘
随着市场特征由“普涨”转为“结构行情”,挖掘局部热点成为当下主力资金的发力方向。今日早盘,“超临界发电”概念崛起,近十只相关概念股冲上涨停,成为盘面最大亮点所在。
此外,“结构分化”下企业盈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业绩确定性品种持续获得追捧。煤炭板块首当其冲,陕西煤业早盘股价刷新历史新高,中国神华、兖矿能源等龙头品种均已涨至数年高位。
机构认为,企业业绩是市场转好的内生因素,随着前期过度悲观情绪得到修复,市场可能逐步进入基本面修复的验证阶段,此时指数收益或将弱于板块抉择。整体来看,“稳增长”政策仍是A股市场的“稳定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将仍以“稳中求进”主线和经济周期视角行进。
“超临界发电”概念爆发
超临界发电概念是今日早盘的最强热点。截至午间休市,同花顺发布的超临界发电指数大涨3.31%。板块内近十只个股涨停,争光股份封上“20CM”涨停,华西能源收获5连板,长源电力、赣能股份等均大单封死涨停。
超临界发电概念早盘表现
消息面上,据媒体报道,在中共中央宣传部6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关情况。在发布会上,王志刚数次提到“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据了解,经过连续15年的布局研发,该技术已处于全球先进水平,正在向全国推广。
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煤炭发电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并降低排放。
上海电力学院发布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指出,纵观国际上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采用两种技术路线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其一是利用煤化工中已经成熟的煤气化技术,如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另一种发展方向便是通过提高常规发电机组的蒸汽参数来提高效率,即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
超临界发电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美国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国发展超临界技术拥有必然性。
有观点认为,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目前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我国电力工业提供新一代主体装备能力、规范化实现洁净煤发电的最现实最快捷途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对环保和控制污染排放要求愈发提高,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势在必行。
对A股上市公司而言,本轮超临界发电概念领涨龙头华西能源目前已收获5连板。公司5月24日披露《关于签订日常经营重大合同的公告》,与老挝彭莎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和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共计4.092亿美元。合同涉及老挝南潘2×330MW超临界清洁能源电站项目,公司主要负责项目全部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供货。
截自华西能源公告
长源电力、赣能股份等近期均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拥有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机组项目。
截自深交所互动平台
业绩确定性品种获追捧
今日早盘,煤炭板块再度发力,陕西煤业最大涨幅超过3.5%,股价刷新历史新高。截至收盘,陕西煤业上涨1.92%,市值升至1906亿元。中国神华、兖矿能源、中煤能源等千亿市值煤炭公司早盘均录得不同程度上涨,且股价均处于数年高位。
陕西煤业日线走势
信达证券表示,当前仍处于全球新一轮由产能周期为根本、货币超发为助推的能源大通胀初期,全球煤、油、气资源供给短缺问题在今后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周期维度或将趋于严峻。在基本面周期性向上、政策面积极鼓励发展下,煤炭行业未来数年将步入一轮景气上行周期。当前,煤炭板块估值却处于历史底部,有望迎来一轮持续的业绩与估值双升历史性行情。
煤炭板块再现强势是当下市场重视企业盈利的一个缩影。华西证券策略首席李立峰强调,经济基本面企稳修复是行情持续的驱动力,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趋势性反转需验证基本面数据改善和企业盈利重回上行通道。在此阶段,建议从景气度高和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
在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杨超看来,6月A股市场将以行业或板块博弈为主,指数收益或弱于板块抉择。“稳增长”政策仍是A股市场的“稳定器”,市场仍以“稳中求进”主线和经济周期视角行进。
“喝酒吃药”行情卷土重来?北向资金抢筹,这类ETF份额创历史新高……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嗅觉灵敏的资金开始重新关注大消费,“喝酒吃药”行情正卷土重来。
据统计,医疗ETF和酒ETF份额持续增加,并双双于近期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北向资金也开始回流这两大板块,伊利股份、云南白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药明康德(维权)、迈瑞医疗、泸州老窖等龙头股成为近期北向资金加仓市值最多的标的。
酒ETF和医疗ETF份额创新高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A股4月27日反弹以来,主力资金合计净买入132只医药生物与食品饮料股,合计净买额超86亿元。
个股方面,舍得酒业为主力资金最爱,主力净买入额超6.7亿元;老白干酒排名第二,主力净买入额超6.3亿元。此外,华东医药、阳光乳业、片仔癀、爱尔眼科、龙大美食、安琪酵母、绝味食品、山东药玻、普洛药业等多只股票的主力净买入额在4.1亿元至2.2亿元之间。
与此同时,医疗ETF和酒ETF这两只ETF的份额也持续增长,并于近期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医疗ETF在5月26日盘中跌至0.489元,创出近1年多来新低,再度引发场外资金进场抄底,份额一度突破250亿份,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7日,该ETF最新份额为239亿份。
酒ETF的份额同样在5月26日创下历史新高,此后一段时间略有回落,但在6月7日收盘后,该ETF最新份额再度回到100亿份上方。
与此同时,素有“聪明钱”之称的北向资金也开始悄悄买回“吃喝”刚需。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近五日,酿酒行业高居北向资金增持市值榜首位。昨日,北向资金更是大幅净买入贵州茅台9.89亿元。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4月27日反弹以来,北向资金合计增持116只医药生物与食品饮料股,合计金额超180亿元。
其中,北向资金增持最多的股票是伊利股份,增持金额超19亿元;排名第二的是云南白药,增持金额超12亿元;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药明康德、迈瑞医疗、泸州老窖、艾德生物等个股北向增持金额在11亿元至7.6亿元之间;海天味业、康泰生物、东方生物、君实生物、安井食品等个股北向资金增持金额在6.8亿元至3亿元之间。
“喝酒吃药”行情或卷土重来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以及获得更多资金关注,“喝酒吃药”行情或将卷土重来。
从酒企基本面角度来看,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张羽翔分析称,今年二季度,酒企动销均不同程度的受疫情影响,但回款进度大多与去年同期持平,部分酒企回款进度甚至快于往年。端午节并非重要旺季,但为第二季度淡季中较为重要的备货节点,酒企支持力度虽比春节等旺季小,但仍出台了系列支持举措以加速二季度回款,这为全年业绩完成奠定基础。
招商基金表示,伴随上海、北京等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白酒动销持续恢复,从端午节情况看,环比五一改善明显,渠道信心逐步回归,其中高端酒、优质次高端酒及区域龙头酒动销改善明显,回款稳步进行。
“短期继续关注疫情好转后消费场景恢复情况,以及渠道库存及动销情况,二季度将成为全年低点,疫情对消费影响已经充分反应,伴随消费场景恢复及促消费政策持续落地,消费板块有望进入筑底回升阶段。经过前期持续回调白酒板块估值具备性价比,经济稳增长预期下消费韧性较强,时间拉长来看,消费升级及集中度提升趋势下白酒板块仍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招商基金称。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总监王大鹏也看好白酒板块的投资机会。原因在于,随着疫情形势向好,白酒消费有望复苏,目前经销商库存健康,打款意愿较为积极,即将进入端午节的备货。在经历前期调整后,很多酒企的估值也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二季度会出现较好的配置时机,会优先选择一些恢复快、确定性强的品种。
“从去年7月至今,尽管医药行业一直在调整,但行业自身的基本面并没有问题,只是系统性风险导致整个医药行业出现估值下杀。在经历较长时间的调整后,很多医药股票的估值已经到了历史平均值以下,处在合理偏低的水平。因此,医药行业当前的投资性价比非常高,从当前时点拉长周期来看,该行业的潜在回报较为理想。”王大鹏称。
十年间,46家央企重组整合,背后大有深意!
央企重组整合,大动作频频。
近日,中国建材控股企业祁连山水泥发布预案,公司拟将全部资产及负债与中国交建及中国城乡下属的6家设计院进行资产置换。此外,中国汽研也于近日发布公告表示,接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通知,其正在与中国中检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整合事宜。
如果加上1月25日中储粮与中粮官宣的股权合作,今年以来,已有三组中央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展开实施。这三组案例,也是过去十年来,推动央企重组整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最新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完成了25组46家中央企业重组,并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新组建了9家央企。
而随着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向前推进,相关改革路径也逐渐明晰。彭华岗表示,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横向合并”战略性重组、“纵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专业化整合3种重组方式。
多位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央企重组整合不是简单的“1+1”,更不是行政“拉郎配”,而是一场深化改革。这背后,是持续深化央企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促进提质增效,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国家周刊”(ID:ENNWEEKLY),原文首发于2022年5月23日,原标题为《十年间,46家央企重组整合,背后大有深意!》。
1
“横向合并”强强联合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央企的重组整合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市场规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一位接近国资委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
横向并购指并购同一行业的公司,有利于减少边际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在近十年的央企兼并重组中,“横向合并”强强联合是重要的重组方式之一。
“通过强强联合后的国企规模增大,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海外投资更具有优势。”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说。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近年来,央企合并的典型案例——中国船舶集团早已经印证了这一效应。
中国船舶成立于2019年11月26日,为原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重组而来,因业务“划长江为界”,这两家造船集团被称为“南船”和“北船”。2019年10月,国资委宣布“南北船”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两船整体划入新集团。
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重组时,国际造船业整体产能过剩,“两船”重组,是“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积极举措,对国际造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曾表示。
后来的结果也表明,“两船”重组的确较好地整合了行业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
数据显示,中国船舶2021年三大造船指标首次全面超越韩国现代重工,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实现完工交付船舶206艘,占到全球市场20.2%的份额,实现新接订单合同金额1301.5亿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新纪录。
类似案例还包括两家钢铁企业宝钢和武钢。在2016年揭牌、2017年2月完成重组后的中国宝武,资产规模在当时达到7300亿元,经营收入达到3300多亿元,员工22.8万人。
▲2021年4月9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图/IC photo
重组同样实现了“1+1>2”的效果。一方面推动钢铁去产能,两家企业重组以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1500万吨;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重组以后企业钢铁产量在2020年破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高端碳钢产品产量超过3000万吨,高温合金、钛合金、大交通轻量化材料、碳材料等正在成为研发创新的新重点。
截至目前,除了“南北船”、宝武钢,在央企横向“强强联合”方面,还有“南北车”重组的中国中车、“中远和中海运”重组的中国远洋海运等成功案例。彭华岗表示,这些整合,也都“发挥了很好的规模效益协同作用”。
2
“纵向联合”优势互补
纵向并购主要指并购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有利于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效益效率,增强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近年来,央企纵向联合的典型案例是“两核”的合并。201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实施重组,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集团,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重组前,中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商,主要从事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
而中核建是一家纯粹的工程建设商,主要为国内的核电工程、核能利用和军工工程提供工程承包建设和服务。
可以说,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属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二者的重组,属于典型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中核集团与中核建原本就同根同源。中核集团前身为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建则是1999年在原中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央直属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表示,和其他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不同,核工业应该是一家,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他看来,“在中国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核电企业应该形成合力,不要内耗,这样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几率才能更大。”
合并后的中核集团,也验证了上下协同提升效益的逻辑。数据显示,2021年,中核集团营业总收入2472.25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216.95亿元,同比增长5.92%,《财富》世界500强排名跃升至第371位。
“纵向联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产业协同。除了“两核”,近十年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2018年,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合并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一跃成为煤炭、电力行业的最大企业,实质将推行多年的“煤电联营”模式,从项目层面推向资本层面的整合,寄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规模效应。
▲2022年4月15日,辽宁省沈阳市,国家能源集团。图/IC photo
更早的2015年,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组建国家电投,则形成了技术开发、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核电产业链。
“通过业务资产的重组,有利于央企之间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减少同业竞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则认为,通过推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解决国有资本布局分散化,难以形成集中优势的问题。
3
专业化整合优化配置
专业化整合也是近十年来国资布局调整的重要路径。尤其是2022年以来,中粮与中储粮、中国建材与中国交建、通用技术集团和中国中检三组专业化整合,均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业务做强做精为要义。
今年1月,中粮与中储粮在储备加工领域分类改革股权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两集团根据商业类、公益类企业不同功能定位,通过股权合作,分别组建由中储粮集团控股的粮食仓储业务合资公司和中粮集团控股的油脂油料加工合资公司。
中粮和中储粮都以粮农为主业。其中,中粮侧重粮食加工、贸易,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化经营企业。中储粮则是中央储备粮管理主体,侧重于粮食储备、粮食托市收购等业务。
在受访专家看来,中粮和中储粮的业务本有所交叉。本次在股权层面展开合作,中储粮将更加专注于公益类储备业务,中粮将更加专注于市场化经营。而且,此次专业化整合后,两家企业在粮食轮换、仓储管理、生产流通等方面将形成高度协同,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即将进行专业化整合的中国汽研与中国中检,也有很强的业务协同性。中国汽研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及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等业务,而中国中检作为综合性质量服务机构,也在开展多项汽车检测业务。
同样典型的案例还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组建的9家央企,彭华岗表示,这9家企业大部分是专业化整合后新建的。比如2021年组建的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中国稀土4家新央企,实际上都属于专业化的整合。
彭华岗说,这些新央企组建以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和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良好开局。
2022年一季度,中国稀土的矿山和冶炼分离产量提升15%以上,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大幅增长41%和65.7%;中国物流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4.8%;中国电气装备2021年研制成功127项新产品,其中5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前述接近国资委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十年的这些成功案例清晰地表明了,兼并重组、专业化整合仅是第一步,未来的重点则是如何实现高度融合,如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何通过整合实现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
彭华岗也提到,企业重组只是第一步,还要高度重视重组以后的融合工作,不仅要做到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还要做好思想合、战略合、管理合,实现“1+1>2”重组效应。
“今年将继续把专业化整合作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彭华岗表示,针对目前中央企业部分行业存在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将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业务做强做精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专业化整合,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
“重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牵涉面很大,将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进行。”彭华岗说。
(来源:综合本报、瞭望智库、央视财经、环球网)
责编:邵子怡、孟妹 校对:张宇 制作:张巘
图编:张大伟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