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央企创新发展新成果:建起全球供应量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

广告位

  原标题:每经记者实地探访央企创新发展新成果:建起全球供应量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

  原标题:每经记者实地探访央企创新发展新成果:建起全球供应量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

  走近江苏省南京市南郊一家被绿水青山环绕的现代化工厂,很难想到这里生产着一种能为保障清洁环境作出不可替代贡献的重要产品。

  在近日举行的“走进新国企”活动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地了解到企业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的最新进展。

  该公司是央企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平板式脱硝催化剂制造企业。目前,公司建立了世界供应量最大的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以25%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高居行业首位。

  推改革、强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国资监管部门还是广大国企央企,都对推进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而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只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全国多地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的央企及其下属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最新成就的案例之一。

催化剂生产线的工作场景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摄

  科技赋能 “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

  当记者走进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线时,看到的是一派井井有条的生产景象:钢板在拉伸机的作用下形成钢网,加工好的钢网与合格的膏料结合成半成品,再经过煅烧后就生产出了这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平板式脱硝催化剂。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里生产的产品有些“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对于解决制造业、火电企业普遍存在的含灰量高及煤质不稳定的烟气环境等情况,平板式脱硝催化剂可谓不可或缺。

公司生产出的催化剂成品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摄

  在生产线现场,企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平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工艺主要由配料、拉伸、涂覆、煅烧四大工序组成,能有效降低高粉尘环境中的氮氧化物含量,使排放的烟气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成功实现“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

  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林静仁表示,目前,公司脱硝催化剂产品以25%的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领先地位,累计供货脱硝催化剂超32万立方米。

  伴随着广大企业对环保的愈发重视,除了传统上使用脱硝催化剂较多的火电企业外,现在非电企业也成为该公司开拓市场的重要对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在大型钢铁、玻璃、水泥、氧化铝、生物质等非电领域均有供货业绩。今年数据显示,公司产品供货系统外市场占比达40%,其中海外市场体积数占比约23%,非电市场体积数占比约12.4%。

  除了加强技术创新之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也成为央企创新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服贸会现场,了解到了央企发展服务贸易的最新进展。

  在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企业家峰会上,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介绍了企业在创新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全球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

  他表示,当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变革步伐明显加快,数字智能化、产品一体化、市场生态化将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对标适应创新变革新要求,中智集团将树牢创新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资本、人才三元赋能,更好地激活企业动力、活力、竞争力,积极助力全球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智集团将着力在三个方面积极助力行业创新发展:一是精准对接、优化运作,赋能人才“引进来”;二是盘活存量、扩大开放,推动劳务“走出去”;三是加快转型、创新引领,释放服务“新动能”。

  50多家央企年中会议聚焦“创新”关键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的多个重要表态,以及近日召开的多次重要会议,都反复提及“创新”这个关键词。

  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型燃机全产业链生态圈。

  而在此前的9月1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专题推进会。会议明确,要找准努力方位,鼓励创新性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此外,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强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精准激励。

  与此同时,今年七八月间,各家央企密集召开年中工作会议等各种形式的会议。在会议上,“创新”成为高频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50多家央企的年中会议都对下半年推进各项创新工作作出安排。

  例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集团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品牌创新。

  中国电科则指出,要强化创新体系效能,加快高端平台建设,提升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不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