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工业科技如何创新服务?钟南山等从人才、产品、资本谈起

广告位

  医疗与工业科技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9月2日-3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首届卫生健康与工…

  医疗与工业科技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9月2日-3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首届卫生健康与工业科技创新服务大会举行。大会围绕“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主题,设置了1场高峰论坛,疫苗研发生产论坛、医工交叉院长论坛、医工成果转化与投融资论坛等3场专题论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认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新一轮技术变革与跨界融合正在加速,这是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大数据、医工医疗、云计算、智能机器人、数字影像等前沿技术领域为先导相关产业给予了强劲驱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当前,医药工业正面临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深度融合,为医药工业持续发展打造了新的引擎,也推动卫生健康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也提到,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生物医药应用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展市场化利用渠道,来建立大学、企业和医院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生物医药和健康信息产业发展。

  针对新变异株的下一代疫苗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疫苗是应对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通过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每百万人口的患病比例、死亡比例的数据比对分析,中国内地新冠感染人数比例全球最低(0.06%),死亡率极低。数据显示,全球各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与新冠肺炎死亡率成显著的负相关性,疫苗预防效果显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演讲。主办方/供图

  “2022年初起,奥密克戎在多地散发,我国灭活疫苗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目前,7款疫苗已获批附条件上市及紧急使用,45款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我国将全面提高疫苗接种能力和新疫苗的研发水平。”钟南山表示。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指出,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向超过1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针对新变异株的下一代疫苗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球团结抗疫贡献中国力量,获得国内外广泛好评。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抗击疫情也更加细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逃逸了85%以上的中和抗体,奥密克戎变异株新支系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最新研究发现,SA55/SA58广谱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组合对迄今为止所有新冠变异株有效,预期很难被逃逸,为我们抗击新冠疫情带来新的希望。

  疫苗只是其中一部分,总体来看医疗与工业科技融合发展仍任重道远。“当前,医工融合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表现在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还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行业增长、产业壮大创新、跨界融合还不够充分,人才要素短缺,营商和监管环境还需要不断完善等等。”曾益新表示。

  医工融合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医工融合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指出,医工交叉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是工程科学永恒的主题。希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医工战略更紧密结合,扩大一流学科的数量,包括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有规划地建立医工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规划地进行生物工程本科起点医学和工学双博士培养。另外,在课程体系中补齐医工交叉的短板,不管在工科的课程体系还是在医科的课程体系,双向补充推动发展。

  “医院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创新企业。目前,医生需要与工程师,医院需要与企业,医学需要和工学密切结合,需要开放式创新,把围墙打开,吸引更多外部创新资源来到医院,医院很多创新的需求也要流淌到外部,形成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认为。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宁认为,并不是每一个医工融合的成果都适合成立公司,要根据特点选择适合的路径。很多有可能只能作为一个产业化公司链条的补充,而不能拔苗助长,让每一个成果都上市,但现在有这样的趋势。

  “医工融合或者成果转化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现在有部分医生对成果转化的第一步理解不到位。我们认为发现临床问题、探索问题本质、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初步评估是四件事情,这四个事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张宁表示。

  通过股权合作等体现科研工作者价值

  医工融合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交易趋势》显示,2022年上半年交易较去年下半年总额有所下降,总披露交易金额达254亿元,交易数量210笔。战略型投资人交易数量占比首次超过财务投资人,达到52%。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夏认为,医疗行业投资希望更多地看创新型的科技、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创新型的产品。而实际上这三种类型会有三个阶段的创新,最简单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第二个层面是产品创新,第三个层面是行业创新,到行业创新可能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这个创新比较大。

  威高股权投资总经理邢江龙介绍,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力争做到扬长避短、内外资源整合;打造成果转化时,尽量打造平台型赋能的结构,通过股权合作或者技术转化等多种模式合作体现科研工作者价值,建立一个朋友圈或者生态圈。通过早期基金、美元基金、产业基金来市场化运作成果转化项目,发挥基金的放大和缓冲作用,激发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到今天看,好药好械远未被满足,创新的标准快速提高,在泡沫阶段也看到很多拥挤。不过,行业仍有机会,适合中国人用的,又有疗效又好用比较便宜的药国民好药是一大机会。全球创新也是一大机会,出海,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出海,与中国场景或者消费水平更接近一带一路,帮助他们改善医疗卫生环境。”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表示。

  对于医药企业出海话题,百济神州中国首席财务官黄智认为,中国创新药国际化任重而道远,需要制定更合适的策略,特别是全球临床试验策略。需要分为三步来走:第一,通过单一市场小适应症,有条件批准先快速上市。第二,通过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不断扩展适应症,实现做大做强。第三,通过更多适应症,在更多国家地区获批上市,得到全球利润回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最终追赶上差距。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